作为1421年至1912年中华帝国的心脏,紫禁城代表着中国皇帝五百多年的神圣权威。这座宫殿是由明朝皇帝朱棣建造的,是他理想的首府城市的中心。紫禁城见证过二十四个不同的皇帝和两个朝代。 即使在20世纪初期的新民主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之后,它仍然是世界帝国最著名的建筑遗产。[1]
一千年来,北京一直是多个帝国和朝代的首都。[2]然而,在15世纪初,它是一个相对不重要的 “死水” ,并且年久失修。朱元璋皇帝被称为洪武皇帝,他的首都在南京–一个位于长江以南的城市。[3]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1403年为永乐元年,在南京登基。但是,朱棣在中国北方的平原上生活了多年,在这期间他建立了自己的根基。后来,朱棣煽动内战并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,所以为了稳定,他想把政府搬到自己权力集中的地方也不足为奇。当时,他选择的新首都名为北平。在朱棣的领导下,这座城市将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命名为北京。[4]
这个新名字仅仅是朱棣对北京宏伟愿景的开始。 从1406年8月开始,朱棣下令将整个帝国的大量建筑材料运到首都:他的一些使节监督木材和石材的收割,而另一些使节监督砖瓦的生产。他想象中的宫殿将需要大量的原木和汉白玉,原木是从距离北京1500公里的森林中运送的。 从粘土到金子,所有其他材料几乎都来自中国的每个省。 从1417年到1420年,十万名工匠生产出足够的部件,由超过100万名工人(其中许多人是已被定罪的罪犯或应征入伍的工人)把这些部件组装成皇帝所设想的光荣首都。[5]
新北京将成为城中之城。 内城是一个长方形的区域,面积约为三十平方公里,四周城墙高12米。 皇城位于内城中心,仅占约5平方公里,被另一堵城墙环绕。皇城内包括皇帝亲戚的住所,帝国官僚机构的办公室,两个寺庙和宽敞的,有着人工湖的园林。 在皇城中心,由第三道城墙和护城河保护着的,就是紫禁城本尊。[6]
顾名思义,除了少数人之外,没人能进入紫禁城。外朝位于宫殿建筑群的南部,用于公共听证和仪式。这里有宽阔的庭院和庞大亭阁,旨在威慑那些被允许进入的人。 北部是内廷,这里是皇亲,其仆人和皇帝居住的地方。像整个北京一样,该建筑群在东南西北四个点都设有大门。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物位于从城市的南部入口开始的南北轴线上。[7]
那些来到故宫的访问者是通过南部的午门进入的。 在这里,他们被要求下马,然后徒步进入一个广阔的庭院。 五座汉白玉桥穿过一条弯曲的运河,名为内金水河。走过其中的一座桥后,来访者穿过一座大门进入另一个庭院,这里有全紫禁城最大的建筑:太和殿。 皇帝将在这个巨大的空间中举行重大典礼,而朝拜者则必须下跪叩头来表示敬意。[8,9]
太和殿北部是中和殿和保和殿,这三个建筑乃是紫禁城,甚至整个北京的焦点。这三座大殿建立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,御路石阶由龙凤雕刻装饰。木制立柱立于白皙的玉石底座上,支撑者大殿。尽管屋檐下布满了精细雕刻的斗拱结构,这些立柱还是支撑宫殿的主要结构。
虽然规模本身并不是紫禁城中代表权力的唯一标志,但建筑物(例如太和殿)独特的高度和广度却是权威的明确象征。 传统上,屋顶的形式(具有一个水平的和四个倾斜的屋脊以及两个屋檐)是为最重要的皇家建筑保留的。 光泽的黄色琉璃瓦(皇家颜色)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形式。 在紫禁城最初的建造过程中,站在御路上的观察者只能看到院子中的汉白玉,大理石,墙壁上生锈的红粘土,宫殿屋顶的金色琉璃瓦,以及头顶广阔的天空。[11]
内廷位于外朝庞大宫殿的后面,与外朝的相反,内廷的规模比较私密小巧。两边红墙的小径组成交通网络,通向皇帝,嫔妃,亲戚,以及成群的仆人所需的各种住宅,厨房,工作室,茶室,图书馆和其他生活空间。内廷的三个宫殿与外朝的三个宫殿的布置相似,但是规模较小,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。与太和殿相对立,乾清宫是皇帝本人的主要住所,尽管在清代时,规模更小的养心殿取代了这一功能。[12 ]
紫禁城建成后,便成为明代新都皇冠上的明珠。此后不久便被称为紫紫禁城。这个名字不是指宫殿本身的颜色,而是指北极星,这意味着世界围绕着皇帝以及紫禁城旋转,就像天堂围绕着北星旋转一样。[13]
朱棣执政后接连出现了一系列软弱的统治者,到1644年,明朝的逐渐瓦解使得清朝随后的征服和统治成为了现实。清朝皇帝是满族,而非汉族,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紫禁城的原始风格。火灾经常摧毁宫殿的木制庭阁,但唯一显现出清代设计的建筑是那些在原始建筑群中后添加的:康熙皇帝在紫禁城的东西部展开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建筑项目。[14.15]
紫禁城的存在不仅超越了明清时代,而且超越了中国的封建时期。刚成立的中华民国于1925年宣布紫禁城被改为博物馆。这座具有600年历史的建筑群与后来的清朝建造的宫殿一起,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紫禁城中对庭院,园林和宫殿的精心,对称式布置是一个最大,最精美的例子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,并展现了独特建筑设计。其内部数以千计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及其邻国的多元文化历史。[16] 如今的紫禁城不再是一个常人无法涉足的禁地,它是昔日帝国辉煌时代一座寂静的丰碑,在那个时代,人们认为世界围绕其褪色的红墙和金色的屋顶旋转。
翻译:高嘉瞬
参考文献
[1] "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."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. Accessed September 21, 2016. [access].
[2] Li, Lillian M., Alison J. Dray-Novey, and Haili Kong. Beijing: From Imperial Capital to Olympic City. New York: Palgrave Macmillan, 2007. p7.
[3] Dorn, Frank. The Forbidden City; the Biography of a Palace. New York: Scribner, 1970. p10-11.
[4] Holdsworth, May. The Forbidden City. Hong Kong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1998. p5.
[5] Wood, Frances. The Forbidden City. London: British Museum Press, 2005. p11-14.
[6] Holdsworth, p18-19.
[7] Li, Dray-Novey, and Kong, p43.
[8] Li, Dray-Novey, and Kong, p43-44.
[9] Cowan, Henry J., and Trevor Howells. A Guide to the World's Greatest Buildings: Masterpieces of Architecture & Engineering. San Francisco, 2000: Fog City Press. p93.
[10] Holdsworth, p23.
[11] Holdsworth, p23-24.
[12] Barmé, Geremie. The Forbidden City. Cambridge, MA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8. p40.
[13] Holdsworth, p20.
[14] Dorn, p16.
[15] Barmé, p47-55.
[16] “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.”